糖心vlog入口的推荐类型:糖心独播放-上海援藏:交往交流交融②在培训中育骨干,在实践中探新路

频道:财经 日期: 浏览:1

【编者的话】

今年是上海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来,上海援藏始终对标对表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始终坚持“中央要求、日喀则所需、上海所能”相结合原则,先后十批次认真接续推进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特别是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以来,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指引下,上海援藏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沪藏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频次增多且形式多样,起到了贴近群众需求、深化思想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各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

近期,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再次走进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及相关五县,围绕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开展的一系列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进行深入调研。今天起,澎湃新闻将陆续刊发《上海援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六篇系列报道,分别呈现上海援藏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乡村干部培训、两地文化交流、文创产品开发、医疗教育合作、区外就业支持等多个领域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实践,形成上海援藏工作模式的具象写照。

基层干部扎根在田间地头、奔走于街头巷尾,日复一日地处理着关乎百姓柴米油盐、邻里和睦、村社发展的“小事”。这些身处治理体系“末梢”的干部是将百姓心声上下传递的桥梁,是国家政策落到实处的执行者、是社会和谐稳定最前沿的守护者、更是城市繁荣与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发展各有特点,为身在一线的干部人才提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培训机会,不仅能提升一线干部人才队伍的工作水平,也能互学互鉴,形成和加强“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局面。

在日喀则,一场跨越山海的人才干部培训行动正在持续改变当地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基本面。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以下简称“联络组”)深入贯彻落实对口支援国家战略,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能力培训与学习交流项目,向一批又一批本地人才干部输送区外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为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方法、新动力。

学习基层管理经验 应对乡村老龄化趋势

“95后”大学生旦增普赤是日喀则市江孜县班觉伦布村的村委会副主任,负责村里的党建、财务等多项工作。2023年6月,在联络组的组织安排下,她与数十名村支书等一线干部一起,来到上海参加了为期一周多的学习交流。

这是旦增普赤第一次来到上海。除了高楼大厦的现代化都市风貌以外,上海的基层治理经验让她印象最为深刻。“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社区、企业和园区参观学习。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学习的亮点。”她说。

日喀则市江孜县组织优秀村干部代表赴上海学习培训。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提供。

与内地很多地区相似,日喀则市江孜县的班觉伦布村也存在着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剩下老年人留守在家。如何照料村中留守的老年人,丰富他们的日常活动,是旦增普赤常常思考的问题。在上海的社区里,她看到了老年人拥有丰富的日常文化生活和完善的日间照料服务。“比如跳舞、下棋、书法、八段锦等,上海的社区组织了很多面向老年人的活动。相较之下,我们这边的老年人早上转经回来就是喝茶。”旦增普赤说。从上海培训回来后,旦增普赤参与到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幸福苑”项目打造,计划为老人创造更多的社交空间,安排更多的文化活动。

很多一线干部与旦增普赤一样,在交流活动中直观感受到了内地管理经验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提升本地工作的动力。“在提升村民卫生习惯方面、在村规划和制度建设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班觉伦布村党支部书记达瓦曲培说。

近年来,在当地干部和上海援藏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次次交流培训活动,基层治理的上海经验正在班觉伦布村开花结果:融合藏式风格与上海社区服务理念的党群服务中心落成、效仿内地的“五讲五信”村民自治积分评价体系等制度建立,道路等基础设施在上海设计单位的帮助下升级焕新……

新落成的班觉伦布村党群服务中心外观。

在为期7到10天的短期交流中,除了学习基层治理经验之外,来自日喀则一线的干部们也感受到了祖国发展的切实成果,也意识到加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班觉伦布村妇联主席拉巴卓玛在2023年另一批次的交流活动中也来到了上海,她参观了上海的社区与文艺活动,瞻仰了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对国家历史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如今,她正通过旦增普赤等人的帮教帮带活动积极学习普通话,希望能再有机会去上海与当地干部深入交流。

实际上,这样的学习交流活动正在增多,使得日喀则市的村支书、村主任、妇委会主任等一线干部有更多机会走出西藏,开拓眼界。在援建过程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项目资金安排也进一步向交往交流交融领域倾斜。

以江孜县为例,自2022年7月以来,上海援藏江孜小组共实施交往交流交融项目38个,覆盖500多人次。上海援藏江孜小组组长,江孜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胡发炜介绍:“我们已经组织了30多名妇女代表去上海学习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知识;20多名政协委员、40多名人大代表去上海考察学习。分六批次组织了来自基层党建、文化旅游等领域的150多名一线干部和业务骨干去上海、浙江学习;组织了80多名青年团干部、50多名宣传干部去上海交流考察、提升能力素质。通过这些活动,出去学习的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了,大家的关系也更紧密了,民族团结的氛围也更浓了。”

江孜县面向妇女群体组织的氆氇培训班。

江孜县委组织部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赴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开展第七期中青年干部培训。

除了短期的交流活动之外,基层干部还能通过在对口地区的相关部门挂职来提高业务水平。“我们会对接好需求,包括岗位什么安排、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目标。通过2到3个月的岗位挂职,接受任务安排和绩效考核。”胡发炜说。

援藏干部在活动中还不断追求活动形式和平台载体创新。2023年7月,江孜县的19个乡镇与对口的浦东新区24个镇采取了结对帮扶形式,共同打造江浦党建合作新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党建对口协作机制,深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提升产业发展技能 促进乡村振兴

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关键问题。亚东县下司马镇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主任拉巴扎西谈到2024年10月在对口支援的上海市普陀区组织的10天学习交流经历时,兴奋地讲起了在上海发现的产业机会。

亚东县村干部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参加乡村振兴“三交”活动。

“我们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种植研究基地,发现基地里的许多植物在亚东也有,亚东也应该能引进一些上海的品种优良的作物。基地老师为我们重点讲解了可食用玫瑰花,当时我就觉得可以引进,”拉巴扎西说道。

据了解,该玫瑰品种不仅可以食用,产量也比较大,一亩地可以种植1400多苗,一苗可以开400朵花。拉巴扎西补充道:“现在西藏的老百姓生活条件变好了,过节的时候也时常购买一些玫瑰等鲜花,一朵花也能卖十几块钱,存在一定的市场。但大部分玫瑰花都是从内地运过来的,物流成本很高。”

亚东县村干部正在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

如今,拉巴扎西从上海带回的玫瑰种子已经在亚东生根发芽。他期待试种能够成功,抓住新的发展机会,让亚东的老百姓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鲜花。“这次去上海培训,让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我更加坚定了要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决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拉巴扎西说。

除了农业,旅游业也是亚东县重点关注的产业之一。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广阔的帕里草原、秀美的多庆湖泊、壮丽的卓木拉日雪山,也有曲美雄谷、边境村、东嘎寺、噶举寺等历史人文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亚东县组织部部长李寓告诉记者:“亚东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通过与上海方面的深入交流,我们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如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

旅游产业也是整个日喀则市近年来着重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内地市场相比,日喀则市乃至整个西藏自治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呼吁高规格、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酒店等文旅配套行业。在上海援藏干部的协调推动下,从2023年起,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峰文旅集团”)就在当地开展了以“送教上门产业赋能”的主题培训班,至今已坚持举办了五期。

第二期“送教上门产业赋能”主题培训班开班仪式。

“我们的培训班主要涵盖日喀则市的星级酒店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每批大约60人。在上海援藏干部的帮助下,我们邀请到锦江集团的酒店行业运营专家,到日喀则为当地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授课,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安全应急管理以及客房服务等各个方面。”来自珠峰文旅集团的唐燕说。

在唐燕看来,五期的轮批培训促进当地酒店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酒店在培训后进行了内部改革,优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专业素养。在日喀则,这样的培训也受到其他一些单体酒店的欢迎。

此外,通过联络组牵线搭桥,珠峰文旅集团还积极组织当地酒店从业人员“走出去”,到重庆、新疆等地考察学习。在重庆,他们考察了如何依托当地特色打造酒店品牌;在新疆,他们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和酒店融合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珠峰文旅集团赴重庆学习、考察当地酒店和民宿行业发展情况。

本地酒店从业人员的眼界得到了开拓,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思考如何将外地的成功经验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加以复制推广,打造具有日喀则特色的酒店产品。在后续的培训中,珠峰文旅集团鼓励本地酒店注重挖掘西藏本地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酒店服务中。比如,在装修装饰中融入藏族文化元素,包括藏族图案、藏香、藏毯等;为客人提供一些藏族特色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祈福仪式、抄录经文等。通过这些新举措,让游客在入住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整个日喀则市酒店行业的服务品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我们也希望通过酒店这一平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爱上西藏。” 唐燕满怀信心地说。

用“兵支书”精神 连接沪藏两地

2025年5月30日下午,在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绿华创业园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场视频会正连接着沪藏两地,屏幕一端是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兵支书洛旦旺久,另外一端则是崇明区绿华镇的三位兵支书,这场远程会议,是一场即将在沪藏两地兵支书之间开展的交流活动的序曲。

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绿华创业园。

“兵支书”是指从部队转业进入乡镇基层的一线村干部们。对于西藏来说,边境全长约4000公里,兵支书群体正是扎根边疆、建设地方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在联络组与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联合推动下,来自日喀则的20位兵支书后续即将从雪域高原走进上海的田间地头,与崇明区的战友们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即使此前素未谋面,但是退役军人的身份让两地兵支书在跨地域的交流中有着天然共鸣。“做基层工作后,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事事关乎民生冷暖,”来自日喀则市岗巴县昌龙乡亚欧村的兵支书次旺旦巴道出了所有兵支书的共同信念。在西藏,这份信念体现在“党员联户”等工作机制之中,党员包片联系牧民家庭,调解矛盾、落实帮扶。

崇明区绿华镇绿园村有700多户人家,60岁以上老人占近60%,村党总支书记陈建涛时刻牢记着“让老百姓受益”宗旨。前几年,陈建涛带领党支部成立了合作社,帮助老人将地里滞销的蔬菜对接电商销往上海市区。

绿湖村兵支书黄俊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在村里建立起“家门口服务站”,老人们在此集中用餐、娱乐休息;同时帮助村民流转土地,招商引资相关企业,让留守老人既能收取租金,又能就近务工。村委会连续举办五届芋艿节,帮助村民销售自种的香酥芋艿,每年为村民增收30多万元。

日喀则与上海的环境条件天差地别,但服务群众的路径却异曲同工。次旺旦巴对这次上海之行的期待是“取经”:“学习基层党建创新、社区精细化治理方面的先进做法。”他渴望将这些经验带回雪域,提升亚欧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上海市第二届退役军人“兵支书”培训班在绿华镇成功举办。

交流活动将安排日喀则兵支书赴上海市崇明区实地考察乡村治理样板。在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置处副处长郑浩然的规划中,活动要在真实场景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如安排上海农科院专家对高原农业诊断开方,请光明集团的销售体系为日喀则农产品提供流通渠道,由同济大学团队传授短视频制作技能助力高原农货“出圈”,安排两地兵支书“一对一”结对确保交流长效化,等等。

与此同时,西藏经验也有值得上海借鉴之处,比如次旺旦巴提到的“生态岗位”模式——将护林员职责与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相结合,为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这场交流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学习经验,更在于资源和信息的长期对接,希望这个平台今后能长期为双方赋能,”郑浩然点出了这次交流活动的核心逻辑。

这是一场跨越雅鲁藏布江与长江的交流。当次旺旦巴说出了“俯下身子倾听需求,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感悟,当黄俊在芋艿田中兑现对村民的承诺,一种超越地域的“兵支书精神”逐渐清晰起来:它是老兵们从未褪色的为民初心,是两地乡村走向繁荣的共同期许,也是连接雪域高原与东海之滨的坚韧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