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医疗专家定期来三明医院坐诊,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通过“云端”指导水稻种植技术,在外乡贤带着项目返乡与村民共同致富……在三明,这样打破时空限制的“人才奔赴”正成为常态。
不看身份档案,只问实绩实效;不求全职落户,只愿智力常来。近年来,面对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制约,这座城市跳出“全职引才”的传统思维,将政策红利、情感纽带与产业需求拧成一股绳,让一套“柔性引才、刚性服务、生态留才”的创新体系,在群山深处破土生长。
靶向寻智,精准攻克技术难题
7月9日,明溪县经济开发区内,三明旻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忙碌景象,生物发酵特种尼龙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为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这个“双向奔赴”的项目,源于三年前一场特殊的“人才赶集”。
2022年5月,三明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赶集日活动在尤溪县“融媒人才驿站”举办,厦门一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带着这项创新技术路演亮相,与旻和医药一拍即合。活动结束后,双方迅速组织团队对接,深入探讨技术细节与合作模式,经过多轮洽谈与实地考察,最终达成合作,推动项目投产。
“过去引才像大海捞针,现在变成靶向寻智。”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山区“引才信息不对称、项目落地有难度”的痛点,三明从2022年起依托人才驿站,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常态化举办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赶集日活动,构建“需求发榜—专家揭榜—合作解题”的闭环。
从产业技术攻关到乡村发展破题,如今的“揭榜挂帅”已形成3种成熟模式:既有专家带着项目“收徒”,也有企业带着需求“拜师”,还有退休干部化身“银发智囊”入村指导。
永安市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贾力合作,在三明建立全省首家金线莲产业院士工作站;沙县企业与福州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合作,携手推进沙县小吃酱料研发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宁化县与退休干部签约银发人才包村指导服务项目,丰富乡村产业发展业态……一次次“按需引才、因需施策”的探索实践,究竟能激起多大的能量?
答案写在看得见的成绩单上:2022年以来,全市共征集创新创业人才产业项目2000余个、基层需求项目300余个,先后推动106个项目揭榜落地,引进各类专家人才100余名,投资规模达2.1亿元。
跨越地域,构建多元引才平台
“王瑞娟老师来了以后,我们2024年的科研成果比之前五年的总和还多。”三明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王圣铕的一句话,道出了沪明对口合作引才的亮眼成效。
2023年9月,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研究人员王瑞娟到三明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挂职所长,成为我市第一批柔性引进人才。在她的推动下,香菇“申香1504”、黑木耳“AP4”等15个新品种扎根三明,《“沪农”系列灵芝品种》等6项合作协议正式签约。
外地专家“走进来”,本土人才也在“走出去”。去年5月,尤溪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彭传尧作为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进修,带回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引进了黑木耳、香菇、毛木耳等21个食用菌新品种。
借力沪明对口合作东风,人才引进三明、走出三明,成了常态化机制——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三明学院与上海大学共建三明转化医学研究院,柔性引进10名上海高端医疗专家,2024年依托研究院入选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项目7个;
将乐县黄潭镇挂牌成立上海市农科院花卉专家工作站,引入上海市农科院专家团队,打造全省首个西红花种植繁育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运动医学副主任医师何继业在宁化县成立“名医工作室”,以“师带徒”形式培养出10名运动医学骨干;
……
与此同时,三元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签订合作协议,落地上海技术交易所(三明)创新服务中心,建成面向全国的科创云超市,促成21家本土企业与近10家上海科研院所达成技术合作,合同成交金额超2000万元。
沪明对口合作引才打破地理隔阂,架起交流桥梁;“人才飞地”机制则嵌入异地核心,创新筑巢,智慧引凤。
2023年,我市出台《三明市“人才飞地”建设实施方案》,支持三明企事业单位在要素集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中心城市建立科技孵化器、研发中心、人才驿站(人才之家),构建“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在异地,创新成果、产业落地在三明”的引才模式。
明溪县在上海市闵行区金谷科技产业园建立“明溪县(上海)人才飞地”,柔性引进生物医药产业人才200余人;永安市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共建“金桥·永安新型碳材料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吸引4家企业入驻孵化……这种“嵌入式”发展模式,让三明得以直接共享中心城市的智力资源。
截至目前,我市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全国大中城市建立飞地人才驿站16家,累计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59场次,服务人才4900余人次。
凝聚力量,推动产才协同发展
七月的建宁,群山叠翠,稻浪初醒。微风拂过,稻浪翻涌,蓬勃生机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我今年共有早稻制种20多亩,预计7月下旬就可以收割了。”溪口镇枫元村制种大户郑春华蹲在田垄上,小心翼翼地拨开稻叶,查看水稻生长情况,眼里满是期待。
地处闽江源头的建宁县,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也是三明“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引才模式的实践典范。
立足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优势,建宁县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顾问,对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同时,建成全省首个以水稻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引进种业企业32家、专业合作社55家,每年有100多家省内外种子企业在当地备案生产,生产品种数量超400个。
围绕特色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需求,我市持续开展“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双招双引”智库专家三明行等活动,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团队与本土企业、高校等达成合作,以“需求导向、专家领衔、技术反哺、全域赋能”四维联动,构建产才深度融合的新形态。
着眼全市,近两年先后举办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现代农业等“双招双引”智库专家三明行等活动28场次,吸纳智库专家100多名,对接落地项目30余个;依托福建省氟新材料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推动专家与企业对接项目34个;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三明(清流)电子化学品联合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环境和安全工程学院—展化化工工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要延伸产才融合“引智链”,更要握紧乡贤回归“同心链”。三明深谙:柔性引才既需借“外力”解产业难题,也需聚“内力”育本土动能。
为此,三明充分挖掘明籍在外专家人才资源,建立包含400余人的明籍在外专家人才库,安排专人对接联系在库明籍人才,落实相关激励政策,引导明籍专家人才回报家乡,鼓励各县(市、区)积极探索明籍专家人才回报家乡的有效模式。
在大田县,“田医回田 名医入田”工程成功吸引39名名医专家返乡开展短期服务,先后建立10个名医工作室;在泰宁县,连续12年实施“周末动车引智工程”,去年以来,累计开展引智活动78场次,帮助培养医疗教育骨干21名,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6件……乡贤回归的暖流,让人才“生态圈”更具温度与活力。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机制的桥梁跨越山海,情感的纽带联结故土,三明以开放的姿态证明:真正的引才,从来不是单向的“挽留”,而是让每一份智慧都能在适配的土壤里向上生长。
原标题《引才不拘形式 用智但求实效——三明市高质量推进柔性引才工作综述》